以音乐地理学而论,音乐与相关地理因素存在密切互动和深刻交叉。而大江大河的流域作为古今中外众多文明的摇篮,必然会对音乐的肇始、流布、衍化、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在民俗生态中留下更多样的元素和记忆。进而论之,对流域音乐的研究也将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乃至历史学研究在追根溯源中找到更深的原点提供更为广博的视角和更为坚实的例证。因为“当今世界以自然为中心的人观在更为宏大的文化转型背景下发生,动态书写流域文化表达的新坐标逐渐凸显出来,由此我们会更多注意到由流域文明所浸润出来的生活与道德世界,在这个世界的背后,其所承载的乃是作为共同体文化的流域想象与道德意识。”所以在2023年长江文化节期间举办明清以来曲艺音乐在长江流域传播衍化研讨会,对长江流域曲艺音乐开展广泛研讨,不但能对其音乐体征和所承载的民俗意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阐发,更能为曲艺音乐实现高质量发展后对“流域想象与道德意识”产生积极作用而建言建议。
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其左岸生活的彝族同胞也生发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阐发研究,不仅能进一步推动长江文化研究的完整性,也能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对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共融、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金沙江左岸的彝族民歌的旋律简单、框架稳定,但拖腔较多,常常带有呼唤性;音乐结构则以具有独立意义,能较完整表达乐意的单句式和单乐段最为常见,是最简单原始的音乐形态;歌词即兴性强,每句内容都有变化,与字数相对应的节拍不定,但词曲结构不变,曲调也随之重复。总的来说,大凉山彝族同胞的民歌原始古朴,具有质朴的美感和较高的观赏性。
广西文场在近2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一大批优秀的唱腔曲牌与曲目唱本,蕴含着丰富的调式旋法、节拍板眼、曲体结构与唱腔语言等,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情感体验,呈现出重要的艺术价值。更关键的是,文场的前身并非是广西本地艺术,而是起源于明清时调小曲甚至更早的金元散曲,由江浙一带传入之后,在与桂林方言以及当地戏曲、民歌进行融合演变之后,至清末逐渐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因此对广西文场的研究,不仅能完善艺术的“本我”,更能对长江流域其他姊妹艺术的研究提供更多样化的视角。
配图: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