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曲艺理论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对推动曲艺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其中,中国曲艺绍兴(柯桥)高峰论坛就是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基于长远战略的考虑、坚持打造的一项针对曲艺理论建设的品牌活动。该论坛是全国曲艺界理论家、评论家和艺术家共同切磋曲艺研究成果、定期探索曲艺发展规律的重要平台,自2009年创设至今已延续发展至第八届,推出了一批指导曲艺创作、表演、传播实践的丰硕成果,为扩大曲艺学术交流、加强曲艺理论建设、推动中华曲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届中国曲艺绍兴(柯桥)高峰论坛精心设置了主旨授课、重点发言、分组讨论、名家访谈等内容,环环相扣,内容丰富,与会代表聚焦行业发展和热点现象、焦点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总结,碰撞思想火花,共话创新发展。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主旨授课和重点发言的精炼内容,带您一起了解本届论坛中的精彩观点。
主旨授课
授课题目《中国曲艺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新文艺群体专委会主任、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李明泉
中国曲艺之所以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首先在于中国曲艺五个独特的地位:第一,中国曲艺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丰富了中国艺术的样态、类型和想象空间;第二,中国曲艺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觉醒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意识和审美空间;第三,中国曲艺在民族精神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呈现了中华民族自强坚韧、旷达乐观的精神风貌;第四,中国曲艺在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浓郁的地方风情;第五,中国曲艺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拓展了文明形态的美美与共与大同世界。其次在于中国曲艺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独特的艺术、独特的美学:第一,根植劳动,为农业生产增强精神力量;第二,有浓郁的烟火气,为丰富生活提供旷达智慧;第三,地域性强,为地方风情展现独特韵味;第四,兼容并蓄,为文化交流敞开创作空间;第五,娱乐心情,为健康身心筑就审美元素;第六精于艺工,为多元艺术探索无限可能。三是在于中国曲艺具有九大独特作用:即传扬正义、讲述历史、观照现实、丰富认知、积极心态、谐和人际、调适情绪、激发才思、彰显自信。如何从文艺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中国曲艺发展的前景、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一,要讲究结构,体现艺术构思、艺术技巧的能力;第二,要把握节奏,从节奏感来观察思考观众的节奏和契合点;第三,要表达意蕴,从意蕴上来观察作品的思想性。
主论坛
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发言
发言题目《以新的使命激发曲艺美学研究能量》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理论委员会委员、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曲艺研究所所长 贾振鑫
发言摘要
曲艺美学理论体系研究是一项系统工作,既需要坚实的美学理论修养,也需要有大量曲艺作品欣赏体验的感性认识,还需要在通晓曲艺艺术规律基础上对既有曲艺美学文献的梳理转化。如此,才可能建构起美学学者、曲艺从业者、曲艺观众共同认可,并经得起时间与实践考验的曲艺美学理论范式。从曲艺表现形态的构成材料分析,曲艺作为语言表演艺术,语言是最不可或缺的艺术载体,所以“妙语”是曲艺最为基础的审美层次。为曲艺语言起着辅助作用的音乐、表演,虽然之于曲艺美的创造同样重要,但必须确保“妙语”基础的根深蒂固,才能建设起曲艺美的瑰丽长廊。也就是说,曲艺的语言美、音乐美、表演美、艺术形象美共同构成了表现形态的美,而语言美是其中最为基础的美。从艺术实践看,曲艺之“美”更多地还是表现在耐人品味的审美体验以及“教化”的审美力量,作品通过合适的内容与手法对观众伦理观、道德观、人生观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精神培育、价值引领的教化作用。
发言题目《“第二个结合”与曲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理论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曲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鲍震培
发言摘要
“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深的层次上完成双向互动,为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艺学三大体系,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用中国化的理论阐发中国曲艺艺术经验,是曲艺学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曲艺理论研究的使命所在。结合当代曲艺艺术实践,主要就构建资源性学术话语谈两个方面的关切:一方面,阐发中国艺术经验,关切艺诀艺谚再生研究。结合现代文论和古代文论研究中华曲艺艺谚艺诀,以科学精准的诠释上升到理论层面,规范化达成可以使用的概念术语,长此以往便可以极大丰富曲艺理论评论语汇。一方面,发见曲艺概念范畴,关切古典文论勾连重组。要打通古代与现代学术话语的壁垒,秉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主性的核心理念,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新文化为旨归,让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成为研究曲艺话语资源、话语阐释、话语构成的源泉和方法论。
发言题目《初探曲艺创作与观众审美的时代共融》
上海市曲协创作委员会主任 徐开麟
发言摘要
作品和观众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产生于一个时代的作品首先必须对同时代的观众产生作用,这就是作品的时代性,同一时代的观众在作品中满足了审美需求,这就是作品给予观众的时代共鸣。只有弄清楚观众和观众时代性、新时代观众的审美特征和曲艺观众的时代特性,才能使曲艺创作和观众的审美产生时代共融。新时代观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他们与过去观众的不同需求和喜好,体现为:数字原生和在线媒体的偏好、个性化体验凸显、文艺欣赏的社交分享、艺术性和实验性兼容等方面。这些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了新时代观众与传统观众之间的不同,也促使文艺创作者不断调整和创新,以满足这些新的需求。曲艺创作必须自觉担负起文艺创作的时代责任,既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又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创作更多的优秀曲艺作品,吸引更广泛的曲艺受众与曲艺人一起繁荣和发展根深叶茂的曲艺事业。
发言题目《网络新媒介生态下曲艺传播的渠道、方式及影响》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陈世海
发言摘要
曲艺有着与其他文艺门类不同的形式的叙述性、内容的世俗性、旨趣的娱乐性和风格的轻松性的艺术特征,面对新时代要求,应主动适应网络新媒介生态推进曲艺传播。利用网络新媒体渠道的曲艺传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征设计精准的投放内容,创新曲艺产品的表现形式与趣味性,增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性,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与特点优势。在曲艺数字化传播方面,一方面,要对传统经典曲艺曲(书)目舞台表演进行数字技术加工,顺应当代社会观众审美范畴的变化,打造符合线上受众审美认知的曲艺经典演出形态。另一方面,要广泛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介进行曲艺数字化传播,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将优秀的曲(书)目进行网络传播,并与信息媒介平台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曲艺网络节目和曲艺文化网络传播品牌,促进曲艺文化的传承传播与运用发展。
发言题目《打开曲艺发展的时代密码——新媒介生态下曲艺的创新发展探究》
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中级编剧 郭莹莹
发言摘要
在传统的曲艺生产流程中,似乎只注重创作而不注重传播,但是在新媒介时代,这样的理念明显跟不上传统曲艺的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曲艺演出大多是以舞台演出为主,和观众是一种面对面的观演关系,在新媒介时代人们更多是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新媒体平台在线观看和分享曲艺作品,所以我们探索新时代曲艺的传承和传播,就不能只单纯地研究曲艺本体,而是要打开视野,用大众传播学、观众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角度去丰满曲艺作品的创作,在坚守曲艺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尝试曲艺在新媒介形态下的新呈现、新样态。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新媒介形态的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可能地激发出最大范围的受众对曲艺作品、曲艺文化进一步接触和探索的兴趣,起到让“主流成为顶流,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的双向转换,让曲艺文化在新媒介形态的发展中“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以“破圈”的姿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