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一门大众艺术,是最贴近老百姓的一门艺术。当一部曲艺作品登上舞台时,极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或喜或悲,这种外在情绪的流露,就体现着作品的思想性,彰显着其价值取向。一部成功的曲艺作品背后,一定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有思想才有指引和方向,有思想才有精神和支撑,有思想才有感情和融入,有思想才能恒久和绵长。作为一名曲艺工作者,在作品创作中,笔者就是这样把握和实践的。
一、立场定向,
坚持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作指引
在曲艺作品创作之初,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立场站位问题,创作究竟是为了谁,为什么创作,怎样去创作,这些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因为这直接关乎创作的旗帜与方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就是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创作是为了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为了人民的内涵实质,牢牢站稳人民的立场,并以这种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创作的总指引。在作品的具体表现上,就是要体现人民性和服务性,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
笔者在创作《中国红》《中国梦》《中国龙》和《中国鼓》时,首先把中华民族所倡导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作品的主题之中,洞悉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艰辛历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经历艰难坎坷历经磨难、饱经沧桑、保家卫国,傲立于世界之林,以其崭新的姿态敬仰中国红,擂响中国鼓,实现中国梦,腾飞中国龙,并把这种主题贯穿于作品的内容中。在《中国红》中,诠释在探索中华民族的道路上,革命先烈救亡图存,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血洒疆场,鲜血染红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突出中国红是中华民族的底色,是中国人民擎起心中高昂的旗帜。“雨过天晴尽空灵,神州大地卧长虹。赤橙黄绿青蓝紫,老百姓最爱中国红”“中国红,她蕴含平安吉祥和喜庆,她蕴含和谐福禄和康宁。它蕴含热情奔放和勇猛,它蕴含果敢勇毅和忠诚”(《中国红》)。在《中国龙》中,龙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将龙视为文明象征、精神图腾。“中华文明傲苍穹,神州文化中国龙。龙文化镌刻龙脉史,龙脉史演绎中国龙”“中国龙,天宫探宝悬日月,中国龙,浩瀚灵霄掌太空。中国龙,蛟龙潜海壮神威,中国龙,宇宙揽月舞苍穹”(《中国龙》)。在《中国鼓》中,鼓是精神的象征,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艰辛之路,中国鼓激荡着民族心,凝聚着民族魂,镌刻着精神定力。“民族危难产生鼓,鼓文化厚重传千古。鼓声响,炎黄子孙御外侮;鼓声远,华夏寻根来祭祖;鼓声脆,华夏儿女齐歌舞;鼓声壮,血肉之躯筑长城,千军万马踏征途”(《中国鼓》)。在《中国梦》中,从寻梦、追梦、圆梦几个篇章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点点滴滴、坎坎坷坷,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熔铸在滚滚的长河中,跳动炎黄子孙的奋进浪花和对生命的感悟,以引起感情共振,充满浓浓的情愫。中国梦是华夏民族复兴梦,中国梦就是人民梦的深刻内涵。“江河流韵春潮涌,日月增辉国运兴。华夏儿女唱响中国梦,复兴之路启新程”“为追梦,延安窑洞灯火明,新中国迎来东方红。为追梦,南巡讲话春潮动,春天的故事放歌声。为追梦,小岗村按下红手印,涓涓细流表赤诚。为追梦,中国人改革开放迎挑战,波澜壮阔国运兴”(《中国梦》)。创作始终奔腾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感悟中华民族壮阔的历程,迸发心中的向往,倾吐心中洋溢的激情,浑身都充满着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心甘情愿为国家奉献终身的无穷力量,并将作品放到生活的活水里、技艺的熔炉中、人民的检验中千锤百炼、精益求精。
二、立意铸魂,
坚持以鲜明的主题思想塑精神
在曲艺作品创作中,切忌盲目创作,心猿意马,漫无目的,写到哪算哪,立意模糊,没有主题和主线;切忌空洞无物,缺乏立意,没有思想指引和精神支撑。我们在曲艺作品创作时,一定要突出作品的立意,把主题思想鲜明表达出来,把作品所弘扬的精神内涵自然流露出来。可以说,立意就是作品的魂魄,作品的精神支撑,但真正要创作出一部立意深远、有思想有精神的曲艺作品,就需要创作者所写的人和事有血有肉,有情有意,能够真正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杞柳是安徽阜阳的重要产业,一代代阜阳儿女坚守初心,在淮河两岸生生不息,淮河儿女代代守望,如痴如醉,情感如诗,编织青春和梦想,编织理想和希望。在创作淮河琴书《柳编新曲》时,力图通过几代人的奋斗历程来诠释家国情怀,演绎文化传承,让淮河生命奔腾不息的历史光照穿透历史,烛照未来。从三代人的奋斗史中,代代传承和守护,爷爷辈中“养家糊口编杞柳,苦难的日子多凄栖。你看那,屋顶柳编遮风雨,编成的篓篓能装鱼。编出针线簸箩保温篓,编出笊篱炕席和簸箕。日落日出编杞柳,不觉已到古来稀”,爷爷奶奶在淮河两岸编织梦想和希望,编织生活的日用品用来养家糊口,维持生计,在日落日出中将手艺传递给父辈,父亲靠着柳编手艺闯荡市场,市场也给了父亲生活回馈,“父亲承传爷爷的技艺,日夜编柳谋生计。编芭斗,编簸箕,编粮囤,编笊篱,防雨防晒编斗笠,编成的躺椅来休息。回村里,把乡亲们的柳编全收齐,越洋过海法兰西”,父亲走出了一条拓展市场、传承技艺的创新之路。到了“我这一代”,“我把柳编的手艺记心底,代代传承志不移。编老虎,编马驹,编孔雀,编山鸡,编个姑娘牵着驴,编个小孩开飞机,编个山羊把鸡斗,狮子老虎比高低。最可喜,编出了国宝龙虎尊,编出了中国柳编之都更传奇”。一层一层突破,一道一道创新,作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淮河儿女在风雨中编织美好的理想,编织幸福的生活,编织岁月的磨砺,编织人生的生命足迹。“这技艺,编在柔韧的纹路里;这技艺,编在流淌的血脉里;这技艺,编在基因的密码里;这技艺,编在中华民族的筋骨里。”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奋斗、青春的气息,一种历史的积淀,一种岁月的历练,一种生命的旺盛和时代的颂扬,在传唱中,观众受感染,受启发,更受到精神的洗礼和陶冶。
三、立地传情,
坚持以根本的民生思想接地气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闭门造车不行,好高骛远更不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任何一部作品从思考到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都渗透着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心血和汗水。一部成功的曲艺作品,一定是接地气的作品,接地气才有生命力,接地气才能与人民共情、共融、共鸣,才能真正实现创作者与观众的双向奔赴。这就需要我们在作品创作时,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正走进生活,贴近百姓,在熟悉生活、认知生活、积淀生活、挖掘生活、提炼生活中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狠下功夫。
在长子鼓书《闹红火》时,笔者着重观察生活的细节,力求观众看了像,看了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同频共振。《闹红火》关键要“闹”,要闹出群众的火热生活,闹出元宵节的浓烈气氛,让人在回味之中潜移默化地把乡愁凝练在里面,唤起美的记忆和留恋。“正月十五闹街头儿,来了一群耍狮人儿。引狮人儿,拿绣球儿,上蹿下跳转懵懵儿。绣球抛起来两丈二儿,急得狮子直打滚儿。又摇头儿,又喘气儿,又抖身儿,又摆尾儿,瞪得大眼张着嘴儿。吓得小孩儿光叫唤,一扭头,狮子里钻出两个人儿,原来是舅舅和妗子儿。”场景描写和场面描写会让人身临其境产生极强的带入感。“民间扛妆吸引人儿,妆上绑下个俏闺女儿。俏闺女儿,带墨镜儿,头戴金冠插鸡翎儿。挤眉弄眼一疙瘩瘩劲儿,不一小会儿低下了头儿。歪个脖子打呼噜儿,咧着个小嘴儿流憨水儿。舞金龙来耍狮的儿,高跷旱船跑着驴儿。”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题材、挖掘题材,开掘生活的闸门,酿造生活的甘泉,笔者深谙其理,是浓郁的乡情、亲切的乡音给了笔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所以笔者在创作时把生活真实化为艺术真实,在每一个场景描述时有画面、有情节,并且做到一个场景演绎一个画面,一个情节派生一个情节,句句不离人与景,字字凝练人与情,从始至终采用白描的手法,崇尚自然,还原本色,不矫揉造作,不刻意渲染,用生活化的语言,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人信服,引起共鸣。
四、立身推优,
坚持以不懈的创优思想出精品
创作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我们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广大曲艺工作者要始终铭记于心,要写就写最好,要创就创最优,要树立起强烈的精品意识,孜孜以求,追求卓越,高标准、严要求,绝不能搞差不多,平淡平庸。一定要树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全力推出真正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曲艺老前辈韩起祥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作为一个盲人,在交通不方便的年代,背着三弦,拄着拐杖,提着创作箱,翻山越岭,在这种条件下,他始终按照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定坚强、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创作了570多个作品,走遍了陕北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他一方面靠听,听新生事物,听好人好事;另一方面靠摸,不管他写什么东西,有形的东西都要亲手去摸,翻山越岭,丈量梯田,如果不去摸,就写不出“层层梯田是社会主义的莲花蓬”。1959年10月,延安延河大桥落成剪彩,他要写一部关于延河大桥的作品作为献礼节目,向革命圣地延安表达自己的敬仰。但他只能摸到桥面而看不到桥下,为了创作好作品,他就让儿子用绳子把他绑紧,吊在桥下面,用手亲自去摸大桥的构造,最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陕北说书《看大桥》。“儿子把老爸绑好往下吊,一寸一寸下井绳。韩起祥把大洞洞一个一个摸个遍,又挨个儿把小洞洞一个一个都摸清。他摸着大桥心激动,胸中一轮红日升。一阵阵仰头看天上,一阵阵侧耳认真听。眼泪扑哒哒掉下来,脸贴着石拱放歌声。”“宝塔山红旗舞东风,延河水滚滚流向东。我听到延河水伴我把歌唱,我看见宝塔山招手将我迎。我摸出了几个石柱几个孔,摸出了几架石梁几道缝,摸出了汗水流了多少桶,摸出了老茧磨掉多少层。”把老人家坚定的人民性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尽情表达,把老人家作为“三弦战士”不惧风险、不怕困难,敢于以挑战者的姿态向危险搏击,向人民弯腰,向大地俯身,向时代敬仰。曲艺前辈这种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镌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仍然散发着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心中有天地,笔下有乾坤。俯下身子“接地气”,扎进群众“写真情”。坚持立场定向,立意铸魂,立地传情,立身推优,在方寸土地上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题,厚植为民情怀,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努力创作书写人民伟大实践、体现时代进步要求,滋养人民精神心灵,走好新时期的文艺长征路,这就是曲艺创作中最根本的思想引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作者:暴玉喜 华体汇手机版官网 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