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独脚戏、上海说唱统称“滑稽”,被誉为海上奇葩,是一门笑的艺术,以为人民群众播撒欢笑、寓教于乐、针砭时弊为己任。上海说唱脱胎于独脚戏“唱派”,并在吸取了苏州弹词、“小热昏”、浦东说书及江南农村唱春道情等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由于上海说唱的艺术样式形成时间较晚,故在理论体系、作品积累等方面较其他曲种相对较弱,加之没有专业的上海说唱团体,从业人员也不多。随着老一辈逐步退出舞台,亟需后来人尤其是青年演员奋起直追,扛起上海说唱这面大旗。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获得者、上海滑稽剧团的阮继凯就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在文艺的百花园里默默浇灌着这朵海上奇葩。
学霸变身小滑稽
阮继凯出生于1994年,正如电视剧《繁花》末集时的情景描绘,彼时东方明珠刚竣工,浦东开发如火如荼。阮继凯是典型的上海小囝,英俊聪明、文质彬彬,从小在学校里成绩名列前茅,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深受大人们的喜爱。当人家小朋友都在看动漫的时候,他却喜欢锁定戏曲频道里的滑稽节目,对上海说唱《金铃塔》、独脚戏《十三人搓麻将》《开无线电》等津津有味。特别是滑稽名家钱程,成为他模仿的对象。因缘际会,多年以后钱程成为他的师父。
在阮继凯小小年纪的心里,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运用南腔北调、九腔十八调,唱一段滑稽,是梦寐以求的场景。2009年中考前夕,阮继凯在报纸中缝里瞥见一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滑稽班”的招生信息,顿时击中内心。“如果报考滑稽班,我以后就能成为一名正式的滑稽演员了!”眼见多年的梦想即将实现,他迫不及待地向家人“汇报思想”。没想到平日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却面孔一板,一百个不乐意。因为爷爷是哈工大的高材生,一心帮宝贝孙子规划了“大学路”,眼见孙子“背道而驰”,怎么会不生气呢。阮继凯却立场坚定,铁了心要走艺术路线,最终家人被他的恒心所打动,一致同意并支持他报考戏校。
业精于勤艺未央
进入21世纪后,上海滑稽人才队伍面临新的断层,为此上海滑稽剧团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于2008年、2009年分两届,联合开办学制3年的滑稽专业班,以保护、传承上海滑稽为目标,制定了以滑稽基本功、传统剧(曲)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计划,从滑稽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定向培养,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滑稽名家童双春、王双庆,越剧名家史济华、沪剧名家张杏声、甬剧名家柳中心、淮剧名家张华、评弹名家周强等,不遗余力将毕生艺术心得传授给这批小后生。阮继凯就是在这样一个学艺氛围浓厚的环境里,吸足了“奶水”,打下了扎实的说学做唱功底。
在校期间,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阮继凯都认真对待,年年拿到奖学金。他深知学好艺术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有素养有底蕴的德艺双馨演员。这个意识他始终没有摈弃,戏校毕业后他继续坚持深造,并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学艺是艰苦的,每天清晨他会为自己“加码”,要么练习唱腔,要么练习台词,要么练习身段。曲艺演员虽不如戏曲演员需要掌握一系列武功,但是他从不因此降低学艺标准,不断向其他剧种看齐,也练就了后来舞台上的一副好功架。
毕业以后,同学们都分配进入上海滑稽剧团工作,阮继凯如愿成为一名专业滑稽演员。由于当时戏曲曲艺市场的逐渐低迷,观众年龄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少,演出机会也随之下降。戏校滑稽班2008和2009两届学员总共17人,最后真正留在滑稽舞台的也只剩6人。看着当年的同窗一个个的离去,阮继凯不免心生惆怅,也有过彷徨。但每次看到他的师父钱程神采奕奕地活跃在舞台上,创作表演出一个又一个精彩作品,回味电脑资料中滑稽黄金时代里的“姚周”、双字辈等传世影像,他始终没有退缩,就如当年毅然决然报考戏校那样,他愿意用毕生精力,为滑稽事业的复兴奉献青春。
牡丹花开香自来
谈及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阮继凯可谓“屡败屡战”。20岁那年,他第一次参加牡丹奖评选,获得“入围”,此后连续三届获得“新人奖提名”,都与正式奖项无缘。在参加今年的评选时,身边有人劝他“歇角”(上海话,这里是放弃的意思),但他从未打过退堂鼓。阮继凯这些年参赛的曲目都是上海说唱,从《龙华塔》《金铃塔》,一直唱到《玲珑塔》,包罗了上海说唱的“骨子老戏”,这些作品艺术难度高,大多滑稽演员“不敢”触碰,一是难学,二是难唱好。阮继凯虚心向“塔王”袁一灵的高足龚伯康老师求教,掌握绕口令的精髓。为了提高演唱水平,他跟随上海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铁道游击队》经典插曲)原唱者陈景熹老师学习声乐。在曲艺理论家徐维新老师的指导下,他参与创编了《新龙华塔》。在钱程的创意和设计下,阮继凯借鉴北京曲艺“含灯大鼓”的表演形式,自创口含三巧板(上海说唱的演奏乐器)绕口令的“绝活”。
阮继凯此次参评中国曲艺牡丹奖的作品《玲珑塔》,是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的童双春老师的代表作,歌颂了农民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在童双春老师的亲授下,阮继凯在继承中注重发展,其设计的“绕口”和“贯口”已达到了“高铁”速度,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进一步升华,终获殊荣。正是10年来不服输的精神,促使他在艺术道路上精益求精,也印证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
奋起扬帆再出发
今年刚而立的阮继凯,虽然脸上还留有青涩的笑容,但早已在业内“身经百战”。2015年,20出头的小伙子与师父钱程亮相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将上海独脚戏首次带上央视,使全中国14亿百姓领略到滑稽的独特魅力。时至今日,阮继凯依然记得晚会的前一夜11点多,已经睡下的他被师父从床上叫起,将节目的每一句说表、每一句唱词、每一个招式再度重复走一遍,直至每一个桥段严丝合缝为止。在上海市文联和曲协的培养扶持下,阮继凯的作品多次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两度参加“南山杯全国优秀新人新作展演”并获二等奖,参加“江浙沪说唱艺术邀请赛”荣膺二等奖,获评“SMG文广演艺之星—喜剧之星”,并在25岁时举办了人生第一场个人专场演出,轰动沪上文艺界。2023年,30岁不到的他,已是国家二级演员,并担任上海滑稽剧团演员管理部副主任。阮继凯不骄不躁,依然潜心将功夫用在传承工作上。自2012年起,他参与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和上海滑稽剧团为沪上中小学开办的上海方言和滑稽兴趣课程的教学,常年奔波于排练场、舞台、课堂之间,培养了一批批滑稽幼苗,他带教的学生吴晟德还获得青少年曲艺最高奖“小牡丹奖”金奖,真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
近些年来,许多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出圈”,上海的京剧、昆剧、越剧、沪剧、评弹等都增添了一群又一群的青年粉丝。滑稽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如何让上海滑稽这朵海上奇葩在青年人中绽放,是阮继凯一直思索的问题。尤其是上海说唱,目前正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况。阮继凯既是上海说唱的佼佼者,又在为这门艺术的发扬光大执着追寻、追求。他认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只有用青年人愿意接受的形式,吸引他们关注,才能更好将这门艺术为人所知并重振雄风。阮继凯尝试将RAP与上海说唱经典曲目《金铃塔》相结合,在今年国庆由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上海曲协共同主办的上滑精品曲艺专场中,他以嘻哈风配以上海绕口令,演绎出了青年人的活力和神韵,剧场里爆发出歌星演唱会才有的欢呼声,这既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对曲艺的传承,诠释了九〇后曲艺人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匠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阮继凯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诲,不断积极探索上海滑稽艺术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力争在未来创作表演更多既有时代特色又有艺术价值的优秀曲艺作品,反映好当代生活,展现出时代精神,讲述好中国故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