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一
主题
中华美学与曲艺艺术
鲍震培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理论委员会委员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民性”的特点使得曲艺有着深厚的内化的中华美学精神,近十年来的新曲艺主题创作艺术实践,不仅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风貌、反映现实生活,在立意、说理、造势、叙事、抒情、生趣等艺术美学层面,亦能够遵循和融通中华美学传统,极大地彰显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核心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曲艺生产的精品佳作与观众赏心悦目观演体验的无缝衔接。
鑫鑫
沈阳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教学部主任
中国古典美学塑造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脉络,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方向,铸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美学为当代曲艺美学品格的塑造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强化了曲艺美学品格与社会时代精神之间的契合度,提升了当代曲艺艺术实践的审美品质及其艺术魅力,深入研究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促进当代曲艺美学品格升华,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理意义。
陈爽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执简驭繁”的曲艺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从曲艺艺术的音乐形态来看,它与西方音乐和传统音乐的民歌、戏曲相较,有非常独特与个性的审美特质,即墨分五色的音色美,依字行腔的语言美、迟急顿挫的板眼美、相生相伴的伴奏美。它们的艺术本体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美学精神,是中国人认识天地宇宙用以表现世间百态,景物人心的宝贵财富。
贾振鑫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理论委员会秘书长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曲艺“智慧传达”是以语言、音乐、表演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为传达媒介,以曲艺表演为信息传达主体,曲艺文本为传达内容,观众为信息受众,具有创造性、审美性、情境性的曲艺信息传达系统。曲艺构成材料是“智慧传达”必然,曲艺创作思维是“智慧传达”根本,曲艺表演是“智慧传达”的保证,曲艺社会功能实现依赖“智慧传达”。
刘万赟
中央戏剧学院曲艺专业博士研究生
将“情境”作为曲艺“跳进跳出”的对象和基点,虽然对传统观念构成一定的冲击力和颠覆性,却能够在更高层面概括曲艺形式手段的特殊性,为重新、全面诠释曲艺美学提供契机和理论切口。以“曲艺情境”为切口,深入探察曲艺的形式结构,才能进一步洞悉中国文艺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切实领会潜藏在中国民族艺术里的美学和哲学。
分论坛二
主题
时代与曲艺的创新发展
暴玉喜
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副主席
一级编剧
坚持立场定向,立意铸魂,立地传情,立身推优,在方寸土地上紧贴时代脉搏,把握时代主题,厚植为民情怀,以艺术的、审美的、形象的方式为时代精神赋形,努力创作书写人民伟大实践、体现时代进步要求,滋养人民精神心灵,走好新时期的文艺长征路,这是曲艺创作中最根本的思想引领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刘禹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单弦《十面埋伏》试验性地融合了单弦这一传统的曲艺与AI技术,引入了新颖的旋律变化,为单弦乃至曲艺音乐开辟了新的创作途径。在实际应用中,AI技术在曲艺创作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深入理解曲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如何精准捕捉并生动传达曲艺表演的独特神韵。然而,尽管这些挑战存在,但AI技术在此领域的发展趋势却已势不可挡,其未来的广泛应用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接下来所要面对的是搭建什么样的曲艺创作AI系统 ?采用什么样的底层逻辑去建构?这些核心问题恐怕还是需要曲艺学基础理论去回答。
邸帅颖
北京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主任编辑
AI的应用已成为产业发展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1世纪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实现的技术突破及其所展现的创作潜能不断刷新各界的认知。但回到曲艺创作与表演生态上,AI可参与、发挥的能力明显与音乐、影视等不同,曲艺专业人士对AI大模型的认知和应用能力该如何突破。AI新曲牌的推出意味着传统艺术行业对技术的再适应与再探索,由此AI还能为曲艺做些什么?人机共创模式会不会改变传统曲艺的技术操作等环节,而产业结构和运作模式一旦发生了变化,就必然对艺术伦理、大众心理、社会审美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更深刻地影响艺术创作的本质。
孙晨
原火箭军政治部文工团一级编剧
强化曲艺叙事的文学性是相声典型化题材创作高品质的关键。相声作品的文学性是相声作品所具有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涉及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隐入戏剧结构和笑料中的文学性是提高相声作品品质的基本保证。忽视曲艺叙事的文学性是相声品质下滑的根源之一。有了强化曲艺叙事文学性的意识,才能解决相声典型化题材创作的品质问题。
岳奕荭
锦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方法论,强调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曲艺是一门诉诸听觉的艺术,以“说”“唱”驱动受众的想象,使受众获得审美体验,也形成了曲艺“受众参与创作”的独特创演规律。曲艺受众通过互动反馈、“脑补”创作、情感代入等方式参与创作,这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空白”“审美经验”三个核心概念有着内在联系。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研究曲艺的受众参与,可帮助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开展曲艺创作实践。
供图:聊城大学刘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