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具喜剧性审美优长的曲艺曲种,相声和小品因其通俗易懂、趣味隽永、寓庄于谐、反映民生等艺术特质,一直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追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娱乐方式愈发多元,如何提升相声小品创作表演水平,推出更多在老百姓中间传得开、叫得响、留得下的精品,成为业界思考的重点。
2024年,中宣部文艺局、华体汇app在线登录 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三方强强联手“放大招”,共同实施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经5月的行业摸底、座谈研修、发出征集;8月的组织专家进行作品遴选;9月的专家现场评议,以及后续的精心打磨,历时大半年,最终从255个作品脱颖而出10个节目,并优中选优,精选出6个节目。
12月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的首场——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专场上,这6个节目——相声《我不会了》《时代三人行》《神话人物就业指南》《甲方乙方》《预制歌》和小品《幸福“共享”》亮相舞台,充分展现出当下相声小品创演的高水准与新风貌。专场演出呈现三个特点:观照现实的时代感,笑中有思的深刻性,贴近生活的亲民味。
首先是观照现实的时代感。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优秀的相声、小品作品从来都是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故事构思、角色设定、情节布局和语言风格等,捕捉并再现不同时代的生活景观和社会心理,弘扬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和社会的进步。
徐涛、郭威、连旭
表演群口相声《时代三人行》
相声《时代三人行》便是这样一部作品,由徐涛、郭威、连旭带来的这段子母哏的三人群口相声,以“60”后、“80”后、“00”后三代人的故事为线索,运用对比、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强化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与进步,巧妙地勾勒出时代变迁的宏伟画卷。比如说到吃饭,“我们‘60’后让父母先吃。”“我们‘80’后让孩子先吃。”“我们‘00’后让手机先吃,我不拍完照,谁也甭想吃!”;说到航天,“我们‘60’后小时候在图画本上画火箭。”“我们‘80’后在电视上看火箭。”“我们‘00’后在手机上刷火箭。”……节奏紧凑包袱密,幽默且精准展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颂扬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解颐之余也引发了现场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共鸣。
回想、路遥表演相声《神话人物就业指南》
此外,回想、路遥表演了相声《神话人物就业指南》,从题目即可看出该作品属于荒诞谐趣类题材。这段相声别出心裁,以给“年兽”“精卫”“嫦娥”等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在当代社会找工作为切入点,用一种新奇的视角讲述曾经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事物如“千里眼”“顺风耳”等如今已成为现实。故事设定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内涵深刻,在幽默风趣中颂扬了国家的飞速发展、科技的巨大进步为人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幸福。
其次是笑中有思的深刻性。
相声小品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搞笑娱乐的功能固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为笑而笑,笑完拉倒”的表面浅薄的滑稽逗乐,便难以称之为优秀的作品。
窦晨光、常鹏旭表演相声《我不会了》
由窦晨光、常鹏旭表演的相声《我不会了》精准地切入现代服务行业中理发店的经营乱象这一社会病灶,揭示了部分商家在逐利过程中的失范与荒诞。作品的情境设定是一场“招聘会”,乙想找一份单纯的理发工作,却被无端叠加“按摩”“修脚”“拔牙”“美甲”等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外”任务,最终无奈喟叹“我不会了!”这种对现实的夸张演绎并非简单的虚构,而是以小见大,在笑声的背后,是对部分商家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择手段、肆意突破经营边界、严重忽视职业道德规范等不良现象的有力批判,促使人们对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商业伦理道德的重塑予以关注与思考,彰显了相声艺术的社会批判功能和现实关怀精神。
金霏、陈曦表演相声《甲方乙方》
同样,合同陷阱这一隐蔽性较强却又对社会经济秩序有着潜在重大危害的社会现象,也在展演中被金霏、陈曦通过《甲方乙方》搬上舞台。金霏作为逗哏是甲方,陈曦作为捧哏是乙方,甲方先以颇具诱惑力的条款引诱乙方签约,乙方签约后才发现合同中存在诸多对自己严重不平等的条款,不仅给甲方白干活,还要受气加赔钱。最后因签字失误造成甲乙身份反转,甲方掉进了自己亲手挖的坑,自食苦果,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大快人心的喜剧性。作品的故事脉络清晰,结构完整规矩,包袱铺陈高级、支埋精到,且都是从“霸王合同不平等条款”的故事中生长出来,全抖在主题上响,现场反响可谓相当热烈。从观众的反应上看,可以说这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佳作。金霏、陈曦作为已搭档15年的一对优秀青年相声演员,在配合的默契度上自不用说,表演节奏把控到位,台风清新自然,尤其在该节目的表演中,陈曦将乙方发现自己陷入不利处境后的惊惶失措却无力回天,身份反转后的扬眉吐气表演得贴切传神,使相豁得出去,极具感染力。作品在抨击霸王合同和霸王条款时,也让观众在欢笑中认识到在签署合同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审慎态度。
最后是贴近生活的亲民味。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作品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受百姓欢迎的相声、小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将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搬上舞台。
李涵、李菁表演相声《预制歌》
相声《预制歌》由演员李涵、李菁表演,创作灵感源自当下社会备受关注的“预制菜”现象,并延伸到“预制歌”这一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概念领域。作品将尤克里里融入表演之中,增添了一抹清新的音乐色彩。尤克里里轻快的旋律与相声演员幽默诙谐的语言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作品通过对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模式在文化艺术领域渗透的思考,展现了创作者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创新的艺术思维。
尚大庆、王宏坤、孙仲秋、赵千惠
表演小品《幸福“共享”》
由尚大庆、王宏坤、孙仲秋、赵千惠表演的小品《幸福“共享”》编排巧妙,讲述一位大爷怀揣对现代科技的好奇,在App上尝试临时租了“儿子和儿媳”陪伴自己,没承想却与亲儿子产生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值得称道的是,小品规避了被网友诟病的强行煽情、刻意拔高主题、鸡汤味太浓等令人尴尬不适的弊病,而是真正给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观演体验,做到了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人间的温情和生活的温度。
相声小品创演提升计划专场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广大观众带来了欢乐,更展示了我国相声小品艺术向“新”提“质”的勃勃生机。相声小品用幽默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在笑声中反思生活,感悟人生,期盼着未来能看到更多让观众敞怀大笑、直抵人心的相声小品。
作者:右禾